不管書名是《美學的經濟》還是《經濟的美學》,雖然它在誠品暢銷書排行榜上有名,我想系上還是不會有多少人想看完它,理由可能有下列幾個:

        1.推薦人姓名不夠大!

        2.自己系上的美學在上什麼都不知道了……

        3.這是一本商業為主,裹了一層美學當糖衣的經濟評論書。

        4.沒時間。

       理由一的話,這是個木已成舟的理由,不必多嘴,看就是了。

       理由二的話,這早是個木已成舟的老理由,安靜,看了就知道了。

       理由三的話,這是個最不成理由的理由,翻到書背的簡介,人家早幫你背書好這不是一本財經論文了,看的懂的。

       理由四的話,這是個普世的好理由,不過,書中60篇跟專欄長短相當的論述文章,最適合沒有大時間只有小時間的美術系學生讀讀。

   撇開書腰的排版及書名上造成的誤會,仔細看看,書名的下面有一行副書名──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我們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見微知著」,文簡意賅的解釋就是: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身為一個美術系學生,所謂創作,擺脫了喃喃自語跟驚世駭俗之外,使否也該對社會有點責任使命感?這些使命感的養成,都是從觀察社會變遷開始。除非你窮極畢生的藝術使命只是為人類社會多畫出一顆顆栩栩如生的蘋果,那你大可以不用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變遷投入任何關心,而且你必須保證全球化這個推土機不會輾到你身上。

 
    作者詹偉雄,是個喜歡烹飪、育兒的新好男人,也是《數位時代雙週》的總編輯,透過他書中細膩地論述60種關於台灣﹝說是全球也不為過﹞社會消費60的美學意識,可以很快地審視自己過去的消費意識,或者說,可以很快地掌握自己未來應該有的面對這個世界的消費意識。

 

 

    我想詹偉雄會想為自己說些話,以下是他在blog中的未公開序言節錄:

    這是一本middleware(借用IBM軟體事業群的概念-在操作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間,搭個可互相理解的中介平台)概念的書,嘗試在西方理論和台灣生活,當個轉譯者,議題雖然雜七雜八,但思索的線路是單純的:我們如何面對眼前非常熟悉、卻又高度陌生的世界。

 

 

    我們都長大了,面對這個世界吧!




                                                                                         摘自《緘默日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魏&愛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